全國統一服務熱線:15221858802
國科大的本科教育剛剛開始,社會上難免有很多質疑的聲音。”12月11日,在中國科學院大學(以下簡稱國科大)雁棲湖校區,剛從北京市區開完會,風塵仆仆趕來的該校副校長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,和一屋子的記者聊起了國科大別具特色而又雄心勃勃的本科教育。在他看來,學校辦學,靠的是眼界和實力,而不是經驗。
國科大為什么要辦本科教育?席南華表示這是為了滿足國家對zui高層次人才的需求。“我們有很多有名的大學,但為什么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?這是一個困擾教育界的話題。作為國家科技的戰略隊伍,中科院集中了很多的科學家,有4萬多的在讀研究生規模,有責任也有義務在這方面作一些探索。”
從課程體系設置方面,招本科生之前,國科大請國家科學圖書館調研了每個專業世界上五個的大學。比如,數學學科他們調研了莫斯科大學、哈佛大學、普林斯頓大學、劍橋大學和巴黎高師;計算機學科他們選擇了麻省理工、斯坦福大學、卡耐基梅隆大學、印度理工和牛津大學;至于化學,他們則把東京大學加入考察列表。
拿到調研報告后的席南華非常震驚,因為“我國先進的大學與這些大學有很大差別”。他認為,在課程體系上,我們注重知識灌輸,能力培養卻不夠;我們培養了很多專才,但在思維能力訓練方面多有不足。
“我有這么深的感觸,是因為現在強調交叉研究,但真正做時發現很多困難。別人說的東西我們不懂,我們說的東西別人也不懂,要找交叉學科切入點非常不易,有時花一年時間才弄明白。”席南華說,“這說明教育模式出了很大問題。”
他介紹說,國外名校非常強調培養學生廣博的能力和開闊的視野。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專業為例,學生要學31門課程,但其中數學專業課只有12門。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選專業課,但如果想畢業,其余19門非數學課程*。
在席南華看來,國科大新辦本科教育,可以“在白紙上描繪zui美的圖畫”。
目前,國科大本科教育的專業要求非常核心,向學生提供很多專業選修課,但是必修課的數量比國內其他大學同專業要少得多,從而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來完成第二專業和輔修專業。
這所去年剛開始招本科生的大學強調對人文學科的重視,思想政治、人文歷史等學科都聘請非常出色的學者前來授課。席南華特別提到學生的寫作和交流表達能力培養。在他看來,中國很多學生“不會說自己的話,只會說別人的話,說迎合老師的話”。和美國常春藤大學一樣,國科大人文學院專門為所有本科生開設大學寫作課程。“從上學期來看,效果很好。”
這所大學志在把zui的科技資源轉變為的教育資源。對于外界質疑的“科學家講不好課”,席南華直言這個觀點“似是而非”:“所謂課講得好不好,關鍵看能不能把本質講出來,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。中科院本科招生數量很少,但科學家非常多,光研究員就有八九千,從中選出一些的來講課沒有任何問題。很多科學家在海外有教學經歷,包括我本人就在美國教過兩年書。”而事實證明,這些科學家講課既有深度又風趣,展示了中科院教師的風采。
為了培養本科生的研究能力,國科大在三年級引入研討課程。這一點也學自普林斯頓。研討課每個班每個專題不會超過10人。這樣學生能得到更多關照,研討也更為活躍,中科院的科研優勢也會進一步凸顯。據說,這種“豪華配置”讓其他大學校長深感羨慕。
不過,*的學習條件也伴隨嚴格的要求。據介紹,每位國科大本科生都有到國外大學學習半年的機會,只要滿足一個條件——“不掛科”。然而,不掛科在這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作為給本科生授課的院士之一,席南華教的班里有69個學生,雖然這些學生都很,但上學期仍有12人不及格,補考后還是有10人不及格。
“我相信,隨著我們的本科教育深入開展下去。”席南華自信滿滿,“用不了幾年,國科大本科生就會以嶄新的面貌,出現在中國的教育舞臺上。
下一篇:科學家破解寵物衰老之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