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統一服務熱線:15221858802
在眾多醫療健康類APP中,減肥APP也屬于一大門類,然而使用這些APP到底有沒有效果?國外科研人員已經作了一系列研究,從連續幾年的研究成果中,可以看出,減肥APP效果確實有限,雖說聊勝于無,但如果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完善和改進,相信這些APP一定能發揮應有價值,真正成為所有肥胖人群的瘦身利器。
的研究是來自今年11月4日,發表在《肥胖》雜志上的一項實驗成果。杜克大學研究顯示,雖然使用手機APP能持續追蹤運動、熱量和減肥效果,但實際上,平均而言,減肥APP并沒有對年輕人產生實質性效果。研究清醒洞察了減肥的復雜性以及依賴減肥APP方法的局限性。使用便宜方便的APP入口的目標用戶是18~35歲的熱衷新潮技術的年輕人。
該年齡群體中35%是超重或過度肥胖的,研究成果的主要撰寫者杜克大學教授 Laura Svetkey認為,根據該年齡群體喜好新技術的特點,有望借助科技干預或糾正他們的行為,畢竟這些人的生活習慣還未定型,容易改變,通過人為干預能避免心血管、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發生,。
該研究隨機調查了365名介于18到35周歲的青年超重群體,分為兩組,*實驗組要求應用免費的安卓APP,名為CITY(Cell Phone Intervention for You),該APP由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和Northeastern大學的互聯網醫療研究團隊聯合開發。
和許多其他市面上的APP一樣,CITY能跟蹤熱量攝入、活動量和減肥計劃,也提供減肥小技巧、滿足用戶社交需求。平均而言,使用這款APP的用戶兩年后能減掉2磅體重,而控制參照組成員,只閱讀鍛煉和營養等宣傳手冊,同樣也能減2磅左右,所以實際上,兩種方式的效果差不多。
Laura Svetkey認為,對于一些人來說,APP有用,但一般而言,使用APP的效果與對照組差別不大,雖然這并不能全盤否定所有APP對減肥毫無用處,但這款APP效果甚微。其實其他研究已表明,受試者如果能獲得減肥教練的個人化指導,參與行為干預,減肥效果是可以被保證的,但缺陷是人力成本過高。
在這項研究中,健身教練會連續六周、每周一次地約見受試者,之后每月會議對其跟蹤,zui后發現凡在教練組的實驗成員都比控制組和APP組平均減重更多,大概是一年后能減8磅,而控制組相比只減了5磅。但兩年后,沒有跡象表明APP或私人教練組能比只獲得教育宣傳資料組的成員減重更多。
Svetkey表示一些研究的局限性也會得出上述結論。雖然允許實驗者在兩年內下載其他減肥APP,如MyFitnessPal等,但沒有證據表明使用CITY APP的和增加使用其他APP的群體,在減肥效果上有何提高。原因也可能是不同APP間缺乏交互,或者設定為18到35周歲目標群體不夠合理。
接下來,研究人員還要為年輕成人開發工具,包括不同的APP,雖然很多人能在極短時間內減肥,但問題是下降的體重能否長期維持。研究者一直關注中老年群體,而忽略年輕人群,但恰恰是年輕人群在減肥上更為困難,這些人需要干預治療以抵御后續的疾病風險。
同期在2014年11月份,有份調查顯示,當時已經有數百萬美國人在使用智能手機APP計算熱量以及健康水平,根據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(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)上的研究顯示,利用計算熱量的APP并不能保證體重減少,至少沒有減多少。而且盡管健康追蹤的APP有可能幫助用戶減肥,但實際減肥效果可能不是由APP帶來的。
該結果再次表明減肥是個艱難的苦活,雖然APP是追蹤熱量攝取的強大工具,但在減肥方面作用不甚理想。研究者向超重成年人推薦了MyFitnessPal 的一款APP,這部分成年人原本打算在洛杉磯基層醫療機構里開展減肥的。
為什么選擇MyFitnessPal,主要因為它是擁有超過5000萬用戶的主流APP之一。用戶能從超過400萬食物數據庫中選擇,并將食物添加到每日食譜上,通過記錄每天飲食熱量的總和,并與制定目標相比較,以控制飲食。
上一篇:人肺 部 成 纖 維 細 胞
下一篇:家蠶卵巢細胞